泾源县冶家村以乡村旅游为主导,林下经济、村集体经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建成草编扶贫车间,从泥土中深掘培育“乡土产业”,通过“四个结合”促推扶贫车间活力,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一村一企、一村一品”引好了头。
坚信党建也是生产力,使扶贫车间成为基层党建的“新阵地”。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8年9月冶家村创立了旅游扶贫车间,把党小组建在扶贫车间上,通过党小组和党员的示范引领带动发展,扶贫车间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9年车间就业群众增至22名,其中建档立卡户12户,最高月工资达到6600元,平均月工资3500元,贫困发生率也从2014年的1.04%下降到2019年底的0.16%,扶贫车间成了基层党建的“新阵地”、改善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农民脱贫致富的“动力源”。
深掘培育“乡土产业”,使扶贫车间成为发展三产的“金钥匙”。充分挖掘当地“乡土人才”“乡土文化”“乡土传承”,培育扶持发展“乡土产业”,使创意草编制、废旧轮胎再加工利用有了“新市场”。当前,车间生产各类创意草编产品15种、创意轮胎产品9种、绿雕造型、木制垃圾箱、铁艺等,延伸了扶贫车间产业链。扶贫车间生产的草编编织产品和旅游景观装置作品已销往银川、大武口、静宁等邻近的市县,最远的销往江苏、徐州等地,销售额达196万元。
做好“四个结合”,使扶贫车间成为集体创收的“新源泉”。坚持扶贫车间与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2018年创立伊始,扶贫车间就为冶家村集体创收8万元,解决了无村集体收入的问题;坚持扶贫车间与致富带头人相结合,充分发挥“乡土人才”支持农村致富能手创办小企业,带领群众致富;坚持扶贫车间与企业相结合,引进企业进驻车间,用活了扶贫车间,解决了小企业发展无厂房的瓶颈问题,也发挥了扶贫车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车间产品与市场相结合,抓住乡村游和原生态旅游的契机,生产最接地气的旅游节点小产品、生产最接地气的草绳编制产品和旅游景观装置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