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激活人才引擎
今年以来,泾源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自治区人才新政,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扎实推进“才聚宁夏1134”行动,统筹抓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柔性引才、科学育才、精准用才、用心留才”上持续发力,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聚焦“三大领域”,靶向对标引才。聚焦产业发展引才。围绕文化旅游、肉牛、中蜂和生态经济等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大力实施柔性引才行动,引进金文彦、杨莹莹等5名宁夏大学教授,建立旅游产业专家智库,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指导服务;聘请林冬梅、黄国勇等12名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专家,高巧仙、赵洪喜等6名宁夏大学科技特派员,对肉牛养殖、中蜂养殖和菌菇种植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指导服务。围绕牛肉加工、蜂产品研发等产业延伸链条,柔性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人才团队20个106人,带动就业1000余人。聚焦薄弱领域引才。着眼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持续深化闽宁对口帮扶、院地联合协作、校企交流合作机制,柔性引进40名厦门市专业技术人才、6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来我县开展挂职交流和乡村支教服务。落实“组团式”医疗人才对口支援,泾源县人民医院与10名固原市人民医院、石嘴山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专家确立帮扶关系,选派1名医疗骨干担任副院长,着力打造骨外科、儿科等2个优势科室,带动培养一批本土医疗骨干人才。开展教育人才托管帮扶工作,泾源县高级中学与南京大学签订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协议。聚焦民生服务引才。挖潜编制空间,积极争取招录计划,加大教育、医疗人才定向培养和招录力度,应招尽招,优先填补教育、医疗领域空缺编制,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76人。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购买服务招聘编外幼儿教师、政府服务人员、社会工作人才117人,有效解决民生服务领域缺编缺岗问题。
突出“三类人才”,多管齐下育才。做实本土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和乡土人才专培行动,巩固提升8个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基地),实施《安格斯肉牛繁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田间地头式”开展中蜂养殖、肉牛繁育、旅游服务等专题培训71期3000人次。做细骨干人才培养。加强骨干拔尖人才培养力度,组织人社、教体、文旅等部门谋划申报人才项目14个,实施全科医生进修培训4人,培养“塞上文化名家”1人、“六盘英才”1人、六盘名师名校长16人、区市县级骨干教师340人,创建六盘名校、信息技术2.0标杆校8所,建立名师、名医工作室6个,培养造就了一批能够在各类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做活优秀人才回归。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六盘”工程,健全县乡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建立泾源籍在外工作人才库和重点高校在读学子信息库,力求把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引回家乡就近创业,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集聚人气、汇聚财气。
搭建“三个平台”,人岗相适用才。搭建城乡人才交流平台。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项目,加强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交流校长4人、教师25人。实施音、体、美教师走教计划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选派61名学科骨干教师、34名县城骨干医师支援农村,累计开展下乡送课8000余课次、送诊500余次。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县轻工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商孵化园”开展招商引智和招才引智活动,实施产业平台人才集聚工程,促使各类人才依托平台发挥作用,建成电商、物流、特色食品加工平台13个,培育纺织企业8家,带培企业人才138人,带动就业1000余人。搭建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平台。紧扣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健全完善产业人才“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机制,统筹农业农村、科技、文旅等部门,采取“外聘专家+行业骨干+土专家田秀才”模式,组建9支专家服务团,在各乡镇建立人才服务站点,试点打造羊槽村、集美村2个村级人才工作服务站,拓展建设冷凉蔬菜、饲料玉米、肉牛养殖、中蜂养殖等21个农业产业园区服务点,形成县乡村三级人才信息交流闭环,对接联系72名技术专家“组团式”入站服务、入乡强农、入企兴业。
强化“三项服务”,创新举措留才。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制度,县财政每年将人才发展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每年安排20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充部分人才。建立科研经费财政预算保障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1200万元开展科研工作,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乡村补助和乡镇津贴,定期安排乡村教师、医生进行免费体检,建成周转房781套,有效提高乡村教师、医生待遇。优化职称评定工作,累计为教育系统101人、医疗系统39人、农牧系统63人晋升职称,切实增强各类专技人才干事创业动力。加大服务保障力度。按照“拎包入住、拎包办公”标准,依托县轻工产业园区,打造“人才公寓+服务中心”保障体系,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和人才公寓,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设立专家工作室、闽宁人才工作站、远程会议系统、小型高标准试验田等基础设施,为各类专家开展科研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提供平台。筹备建设人才主题公园和科普公园,进一步夯实全县人才服务的平台载体支撑。